关于付航,如果没看懂其实挺好的
6 min read

关于付航,如果没看懂其实挺好的

付航打破社会和自己对自己的一次次审视的压抑之后练就一身的钝感力,他用耍宝搞怪去消解敏感者的纠结和窘迫,钝感力背后的幸酸和对世界的善意让我觉得温柔,如果没有看懂他的这些,其实挺好,这说明你一切顺遂,没有经历那份「始于微末」的不足为外人道
关于付航,如果没看懂其实挺好的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喜剧之王单口季》总决赛上付航的表演,后劲有点大,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总决赛上杨天真说会写一个 repo 给付航,于是顺手搜索了一下付航相关的信息,当我设置了 site:douban.com 之后,我震惊地发现清一色的都是男女对立的点评,此类评论大多认为大家叫好、有共鸣是因为付航段子是男性视角的爽文 —— 贤妻扶我凌云志,我还贤妻万两金。因为我没有国内的社交媒体账号,豆瓣、微博上这样的「口诛笔伐」我不会经常看见也挺好的,只是希望付航会继续勇敢地做自己。

19年开始关注脱口秀(standup comedy),第一次看懂文本结构是杨波的 one-linar,第一次看懂脱口秀内核是付航的 passion。所有人都认为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所以花样百出的冒犯别人、冒犯世界,付航让我明白好笑的脱口秀不一定需要冒犯别人。

现今的付航早已不是微末,并不需要我的任何非专业解读和夸赞,他给我带来了真切的快乐就很好了。马东曾经在十三邀里面谈起自己的父亲,他是这样说的: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命运,我继承了我父亲的性格,面对误会选择沉默

付航最后一段结尾的原文是:「十多年啦!所有人都说我是废物,但是只有你说我是天才。你教会了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不管你的出生、学历、家庭背景,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总有人会爱你」。如果付航感谢的人是自己的好哥们、好朋友、家人,他的表达也是成立,只是他很幸运正好是爱自己的女生,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外一个“付航”正在因为被他的家人、朋友爱着而勇敢的生活做自己,所以这并不是爽文。

「你必须成为佼佼者才能拥有美好的爱情,体己的朋友,成功的人生,爱你的家人」,诸如此类的社会共识好像也并不完全正确。

总决赛作品里的付航与电影《喜剧之王》里的周星驰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他们都在一遍遍地强调自己,他们都是小人物,被人轻视,但他们都保留着那份坚韧,最终因梦想而不平凡。但是付航跟周星驰的底我觉得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周星驰是小人物经历心酸然后变强赢得结果和尊重。付航是小人物经历心酸也获得了快乐幸福,领悟到人类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的荒谬性,遇到了一个看到和接纳平凡又不平凡的爱自己的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

经历这些心酸、不公、歧视、谩骂,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换来跟世界、跟自己的妥协与和解,需要吞下多少苦累才能说出那句“嘿嘿,爷爷在此”和“你在我的剧本里杀青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面对老师好(刘旸教主团队)的越努力越心酸的喜剧表达时,舒淇红着眼睛跟李诞说“我没有很努力”,其实我很共情,就像麦子的那句话说的“我用十八年的努力换来跟你一起喝咖啡的资格”(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麦子-故事文摘),我身边大多都是“三清”(本、硕、博都是清华)的人,一个小小 C9 硕士能跟他们一起工作、竞争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不足为人道的心酸和努力,有关于资源的、也有关于天赋的。

李诞的解释是对的,努力是因为我想努力,不能有悲壮感,不能去苛求公平 —— 努力就有回报!道理是没有错的,我努力是因为我想努力,羞于努力是不可取的。可是匆匆行走的人们何时看到过脚底板下的尘埃,大家幸酸的不是努力而不得的悲壮感,而是我的每份努力都伴随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 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对不公平已经存在可以视而不见的永远不可能是在努力的那一个。

付航最后有一段对自己的心酸历程的解释:

很多人看到我的东西,说我底色悲凉

真没有

为什么有一些朋友说其实我的底色悲凉,只不过因为我讲的都是我小时候经历的这些普通人都会经历到的事情,如果这样都算悲凉的话,那大家其实都悲凉,我希望传递的是 Passion

朋友们其实不是你不够好,就是因为他不喜欢你,总有人会爱你

我觉得这是付航打破社会和自己对自己的一次次审视的压抑之后练就的钝感力,他用耍宝搞怪去消解敏感者的纠结和窘迫,钝感力背后的幸酸和对世界的善意,让我看到了付航的温柔,如果对一个人温柔,那么对世界温柔那不就是慈悲吗!

如果你觉得大喊大叫、上串下跳的表演浮夸、肤浅,如果你觉得农夫、猴子、马的故事一点也不高级,如果你觉得最后的那句话老套煽情,如果没有看懂他的这些,其实挺好,这说明你一切顺遂,没有经历那份「始于微末」的不足为外人道。

Public discussion

足迹